利用课外实验进行研究型学习


利用课外实验进行研究型学习

昆山通海实验中学  化学组

【案例】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条件的探究

初中化学教材第一章,用红磷作为燃烧物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的方法,测定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。教师通过演示实验,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/5的结论。

1.提出问题

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可燃物很多,为什么定要选磷?能否用其它可燃物替代磷?

2.假设

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多种假设:木炭、硫、镁条、蜡烛都能在空气中燃烧,消耗氧气,可替代磷。

3.设计实验,进行论证

将支持不同假设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,按课本的实验装置(可改进)进行实验。(实验仪器:玻璃钟罩、燃烧匙、胶塞、水槽。提示:可燃物要过量。)

实验中,分别用红磷、木炭、硫、镁条、蜡烛作燃烧物,在密闭的玻璃钟罩内燃烧,冷却后观察,放红磷的玻璃钟罩内水位上升约1/5,放镁条的玻璃钟罩内水位上升超过1/5,其余的玻璃钟罩内水位无明显变化。

4.解释与结论

让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。用木炭、硫、镁条、蜡烛作燃烧物的实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,说明相关的假设均不正确。

原因是:木炭、硫、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,又生成了其它气体,钟罩内气体总体积几乎没有变化,而镁是活泼金属,除了与氧气反应之外,还与氮气反应(在教师引导下查阅资料)。所以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,选择燃烧物的条件是:生成物应该是固体的;燃烧后不改变空气中其它气体的成分。

【案例】校园里不同地点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的实验探究

1.提出问题

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.03%,但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,可能引起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,不同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一样?生活、学习环境中应如何注意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?

2.提出假设

学生讨论后,提出了各自的猜想和假设。

假设一:各地CO2含量基本相同,因为人呼吸等需要O2CO2,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并放出O2

假设二:各地含量有所不同,因为不同环境中人的活动密度、空气流通状况不同。

3.设计实验,进行论证

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提出各自实验方案,进行分组讨论,教师适当指导,最后得出理论上可行、操作上简单的实验方案:用碱液吸收法测定各地CO2的相对含量。

具体操作:分三个小组,每小组各取一个干净的250ml细口瓶(橡皮塞密封性能良好),分别注入50.0ml相同浓度的稀氨水,滴入几滴酚酞作指示剂,塞上橡皮塞。然后在同一时间里分别到操场、教室和宿舍三个地点,用50ml注射器多次抽取空气注入细口瓶(每次均抽满50ml空气),不断振荡细口瓶,直至溶液刚好完全褪色记录抽取空气的次数。

实验记录数据(实验中不考虑校园环境受其它酸性气体的影响,不作CO2定量测定,只对CO2相对含量作比较):

取样地点

抽气次数

空气中CO2体积分数

操场

9

0.03%

教室

6

宿舍

7

4.实验结论

人群密集、空气流动较差的地方,CO2浓度较大。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,应该注意经常打开门窗,保持通风。

【案例】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药品选取的探究

1.提出问题

初中化学教材在讲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,主要用含碳酸根离子的碳酸钙和含氢离子的盐酸溶液来制取,在分析了其原理后,引导学生提出问题:用碳酸钠能否代替碳酸钙?稀硫酸能否代替稀盐酸?

2.猜想与假设

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,他们提出多种猜想与假设,教师适当地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。

假设一:碳酸钠也是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物质,它能够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。

假设二:稀硫酸也含有氧离子,它也能够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。但它们的反应速率如何?反应进行的程度如何?是否适宜用于在实验室制取CO2,这也是探究中应考虑的问题。

3.设计实验,进行验证

让学生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,设计出实验方案,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,给予适当的指导。

实验一: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——能反应,放出二氧化碳,速率适中。

实验二: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——能反应,放出二氧化碳,瞬间完成。

实验三: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——能反应,放出二氧化碳,但很快停止。

(实验步骤略,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)

4.解释与结论

让学生分组分析、讨论实验现象(引导学生查阅资料)。假设一、假设二都是正确的,但实验二尽管能反应放出二氧化碳,可是反应速度太快,不易控制,实验三中碳酸钙与稀硫酸能反应,但由于生成的CaSO4微溶,覆盖在大理石的表而,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。从而得出结论:不宜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或用NaCO3,代替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。